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路在心上

离开大家时间有点长,你们还好吗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引用 中国画两要素   

2014-10-28 05:19:09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本文转载自千金《中国画两要素》



中国画两要素 - 林夕(逸尘) - 夕林阁

牡丹图

纸本设色

题识:一枝香析瑞云红。半丁老人。

钤印:光绪丙子四月双生 半丁合作 半丁陈年 寄情毫素


一幅中国画要真正拨动观者的心弦,关键在于图式与韵味的拿捏。图式的张扬,所演绎的是画的外在格调,它带给观者的是夺目的视觉张力;而韵味的内敛,所蕴含的为画的内在神韵,它所发抒的是微妙的性灵感应。传统的中国艺术历来便有格调派和神韵派之分,而今新式的“格调派”虽也面目繁纷,但在西画的大肆凌替之下,大多为只见其形不见其韵,不少画家乃至有的名家,竟已不知笔墨灵性为何物。有时我甚至怀疑:从前中国画品评笔墨韵味的那一套讲究,现今是否已该束之高阁?


中国画两要素 - 林夕(逸尘) - 夕林阁中国画两要素 - 林夕(逸尘) - 夕林阁

双勾水仙图卷

纸本水墨 纵三三厘米 横一三三·二厘米

创作年代:一九四二年

题识:写水仙惟彝斋得其神,松雪自叹弗如也。予砚池有佳墨,写成此卷,于纷披侧偃中,不识能各就条理否。壬午春,非闇。

钤印:于照之印 我思古人 玉山砚斋


中国画之关键在图式与韵味,亦即画意与写意、形与质、格与韵两方在画上的融合体现。对画家来说,外在形式与内在韵味两者虽不可或缺,但形式佳构作为一门学问,年轻画家亦可悟之;而韵味深化包含精深功力,则必大器晚成。因此,图式要顿悟求变而韵味须恒定渐修,两者之间有个很大的时间差。那对画家早期而言,又该如何来协调彼此,如何看待两者之孰重孰轻?

画意图式之探索与优化,会给画家带来大格之幻变,它对一个画家的成就非常关键。当然亦不可否认,韵味之恒定修持渐进,会给画家带来内质深化之幻变,和持续拓展的后劲。显然,外在形式偏于智性之微妙体悟,而内在韵味偏于灵性之微妙力感,虽两者之成有很大时间差,但最终必相辅相成,助推画家自身的最高成就。


中国画两要素 - 林夕(逸尘) - 夕林阁

野渡图

纸本设色 纵八二厘米 横一五零厘米

题识:野渡。天章吾兄存念,悲鸿。

钤印:悲鸿


图式最好要有独创性,能体现出与以前不同的时代精神就更好。而它内在的精神韵味,又要经得起推敲。在这方面,中国画与书法在审美上有共通处。一个书家的书法成就如何,关键在于它外在的结体和内在的韵味。书家有自己独特的结体很重要,结体是书法的外形。不过,光有外形还不够,书法还要有内在韵味。而韵味的修炼,不是一朝一夕能修成正果的。如没有五年、十年,甚至几十年这样的功力,微妙的韵味就出不来,所以古人有句话,叫“人书俱老”。其实中国画也一样,也讲究外在的图式和内在的韵味这两样东西,它也是“人画俱老”的。


中国画两要素 - 林夕(逸尘) - 夕林阁

荷花图

纸本设色 纵六五·五厘米 横四六·五厘米

创作年代:一九六四年

题识:日色花光一片,飞入鸳鸯不见。一九六四年甲辰,木樨馨里大颐寿。

钤印:阿寿 潘大


图式,也就是画面形式感。画中国画,有的画家成名比较早,主要就是在图式上有自己独特的东西,画面形式感打动人,他就成名了。相对来讲,如果年轻人对各方面的知识学养有灵性,在图式上就可能跟他人不一样,在画上会有一个与人家不一样的形貌。图式主要靠顿悟,但韵味却是要靠渐修的。你要现在的年轻人一下写出像老一辈那样有韵味的书法,显然不可能,因为这韵味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。所以,青年画家要成名,肯定先要靠图式制胜。传统很讲究临摹,你如画人物就学陈老莲、任伯年,但学进去以后不容易跳出来,就把自己捆死了。一个画家在图式上没有自己的独创,是不可能有突破的。但是作为画家长久的修炼规划来说,也不能只抓图式,把韵味扔开不管。


中国画两要素 - 林夕(逸尘) - 夕林阁

鹭鸶图

纸本设色 纵一二零厘米 横二九八·五厘米

创作年代:一九六四年

题识:一九六四年春,岁在癸卯,苦禅。

钤印:苦禅 李英


早年成名靠图式独创,接下来,就应该在韵味上补课。如果一直不重视韵味的修炼,那作品就不能深化,它内在的精神韵味就出不来,若干年以后就会觉得自己亏大了。画中国画若对韵味修炼一直不以为然,只靠图式翻花样,那到了老年怎么办?一个画家到了六十岁、七十岁、八十岁,按照人生的自然生理规律,到老了大脑思维功能肯定要萎缩,不如年轻人、中年人,这时要再靠图式翻新,那肯定力不从心了。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画家到了老年每况愈下,再也没有图式创新能力,由于写意韵味的修炼不足,他们的画已毫无后劲可言。


中国画两要素 - 林夕(逸尘) - 夕林阁

红梅图

纸本设色 纵一零九厘米 横五三·七厘米

创作年代:一九三三年

题识:廿年前旧作,览之黯然。悲鸿,癸巳。

钤印:徐悲鸿


但是,如果是一直坚持韵味修炼精进的画家,情况就会大不一样。像齐白石画虾,从年轻的时候一直画到八九十岁,而他晚年画的虾,那么随意的几笔,他四五十岁画的哪能够比?如果把中国画家一生的艺术跋涉比作长途马拉松,那么,坚持不懈的韵味修炼,就能支持你跑到终点而不致半途落荒。

图式和韵味,图式要讲究创新,而韵味则要在一个相对较为固定的模式里修炼。韵味的修炼就如同打井,打井看上去重复劳累,若没有一定的毅力,打到后来就会生厌,觉得太单调乏味,打不下去。艺术功力的修炼,最容易出现这个问题。如果你有毅力,一直坚持“打井”,打到最后,这“井”就可能会出水、冒油、闪光。


中国画两要素 - 林夕(逸尘) - 夕林阁

映日图

纸本设色 纵八七·一厘米 横六四·三厘米

题识:映日。写西子湖西山河塘中所见,大颐。雷婆头峰寿。

钤印:阿寿 潘天寿(白) 潘天寿(朱)


所以我认为,学中国画一定要对图式的变异规律有深入探究,同时,也要不断通过修炼,来提升画中的韵味。韵味的修炼,其实就是把人下意识的灵性发掘出来,通过千锤百炼而使作品出神入化。如果把中国画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,就要理智地思考图式研究和韵味修炼这两个关键的因素,把握好自己在艺术追求上的短期和长期目标。



(摘自《荣宝斋》期刊,文/舒士俊)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2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